科研進展
PNAS | 鄭三多實驗室揭示甘丙肽受體識別天然配體以及G蛋白的分子機制
G蛋白偶聯受體(GPCR)家族是人類基因中最大的膜蛋白受體家族,參與調控人類各項生理功能,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靶點。在識別來自細胞外的信號后,GPCR發生構象變化,結合并且激活異源G蛋白三聚體(α,β和γ亞基) ,從而引發下游的信號傳遞。具體的信號通路取決于α亞基的種類。Gα亞基主要含有四種亞型:Gαs, Gαi/o, Gαq/11和Gα12/13。早期研究發現大部分的GPCR可以選擇性地激活一種Gα亞型,但是由于GPCR結構和功能的復雜性,很難找到其選擇性識別Gα亞型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,因此目前人們對很多GPCR識別Gα亞型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還十分有限。
2022年5月21日,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/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鄭三多實驗室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(PNAS) 雜志上發表題為“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alanin receptor signaling”的研究論文。該研究揭示了甘丙肽受體亞家族成員(galanin receptors, GALRs)識別天然配體以及G蛋白的分子基礎,此外還發現了Zn2+是GALR受體的負向別構調控配體,抑制GALR的信號傳遞。
甘丙肽(Galanin)是一種神經肽,廣泛分布于神經系統中,參與調控多項生理活動,如能量代謝、疼痛、癲癇以及睡眠。它可以激活三種不同的GPCR:GALR1、GALR2以及GALR3。雖然這三個GALRs能夠識別相同的配體,但是激活不同的G蛋白亞型。GALR1和GALR3主要激活Gi/o信號通路,導致cAMP水平的下降,而GALR2激活Gq/11, 導致細胞質中IP3和鈣離子的水平升高(圖1A) 。為了了解GALR識別配體和G蛋白的分子機制,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方法解析了結合甘丙肽的GALR1?Go和GALR2?Gq的復合物結構 (圖1B和1C) 。
圖1. 甘丙肽受體/G蛋白/甘丙肽復合物的結構。
通過對GALR家族結構的分析,研究人員觀察到了不尋常的受體-配體結合模式和信號轉導特點。首先,作為一個天然配體,甘丙肽以近乎平行于細胞膜的結合方式“躺”在GALR的頂部,不同于大多數肽類配體垂直插入受體口袋的模式,也不同于大多數小分子配體深入受體內部的特點(圖2) 。這樣的結合更接近某些受體的正向別構調節分子所采用的方式。
圖2. 甘丙肽獨特的識別機制。
研究人員通過比較GALR1-Go和GALR2-Gq的復合物結構,觀察到GALR受體與不同G蛋白結合的界面不完全相同(圖3A和3B) 。GALR2主要通過其胞內ICL2 (Second intracellular loop) 區段結合Gαq蛋白 (圖3C和3D) ,而GALR1通過ICL3區段結合Gαo蛋白。GALR2的ICL2上負責結合Gq的關鍵位點在GALR1中的對應位置也產生了替換(圖3G),而 GALR1的ICL3上與Gαo結合的關鍵位點在GALR2中發生了改變(圖3H) 。研究人員進一步證實了將GALR1的ICL2上三個關鍵氨基酸,S14034.50、R14134.51和S1494.49分別突變為GALR2對應的殘基之后,GALR1獲得了偶聯Gq的能力(圖3I) ,而GALR2的ICL3被GALR1相對應的序列替換后與Go的結合能力明顯增強 (圖3J) 。
圖3.GALR受體識別Go以及Gq的分子基礎。
以前的研究發現Zn2+可以抑制甘丙肽與其受體的結合。Zn2+作為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,廣泛存在于神經系統中,但是其具體的生理功能仍然不清楚。隨后研究者進一步證實Zn2+ 可以特異性地抑制甘丙肽對GALR1的激活而對GALR2的影響非常?。▓D4A) 。通過細致的結構分析,發現在GALR1配體結合位置的下方含有大量的組氨酸 (圖4B) ,組氨酸常常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結合。進一步的功能實驗確定了H2676.55位點是Zn2+發揮調節作用所必需的 (圖4C和4D) 。這個位點在不同物種的GALR1基因中高度保守,但在同家族的GALR2中被替換為疏水的異亮氨酸,表明Zn2+對GALR1特異的調節作用。
圖4. 鋅離子對GALR1激活的抑制作用。
鄭三多實驗室的博士研究生蔣文通為本文的第一作者,鄭三多博士為本文通訊作者。該研究由科技部、北京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共同資助。
論文鏈接:
https://www.pnas.org/doi/abs/10.1073/pnas.2121465119